欢迎您的到来,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杭州中小企业担保网

近期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近期热点
调控难度加大 银行贷款为何猛增?
发表日期:2009-02-19
  

  当前,面对处于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信贷持续的高增长,对经济过热的判断仍然存在分歧。由此,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过热不一定反映在最终物价水平
  
  当前,主张中国经济过热的看法在逐渐增多,反对中国经济过热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点:(1)就业形势没有好转,200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是缺乏弹性的,不像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存在劳动力市场出清,因此这种将西方教科书中衡量经济过热的标准运用在中国是不适用的。(2)最终消费价格仍然没有大涨。虽然2003年以来生产资料和食品价格上涨较多,到2004年3月份,上游的企业商品价格当月同比涨幅已达8.3%,但居民消费价格仅为3%。最终消费品价格也与1993-1995年间14.7%、24.1%和17.1%的高速上涨形成鲜明对比。从我国1985年有居民消费价格数据到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6.9%。即便是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物价稳定的数量标准一般也规定在物价上涨2%-4%。因此,目前我国的物价总水平应该是稳定的。
  
  除了消费价格没有大涨以外,与改革以来的前几轮经济过热相比,此次的经济过热存在独特一面:①企业效益很好。1-2月份,全国工业企业利润保持了去年以来的大幅增长势头。这一点与90年代前后经济过热时企业资金困难,利润下降,三角债拖欠严重形成鲜明对比。②居民的消费预期基本稳定,消费尚没有出现大动。③居民储蓄仍然在快速增长。
  
  对比改革以来前几轮的经济过热,当时是宏观面热,微观面也不好。现在是宏观面热,微观面也较好。这种特点加大了对经济运行形势的判断难度,更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投资高增长并带动信贷大投放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上年增长26.7%,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42.8%,均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值。2004年1-2月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几个热点行业,除了电解铝以外,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纺织业、煤炭业、电力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均在100%以上。这些行业的项目投资者预期当前高增长的势头发展下去,会出台紧缩性的调控政策,加上产品价格在继续上涨,早投产、早获利,早规避政策风险,都在赶项目进度,投资仍然很热。另外,今年前两个月高速增长的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地方项目投资增长高达64.9%,增幅同比提高24.7个百分点。从投资类型看,国有投资增长32.8%,远低于其他类型的投资增长幅度,非国有投资的全面启动进一步推动了投资的全面趋热。
  
  在高增长的投资带动下,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货币信贷投放高增长的势头不改。到今年一季度末,本外币贷款新增9122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834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38亿元;M2和M1分别增长19.2和20.3%。回首过去四年的贷款增长速度,2000年贷款增加13347亿元,2003年新增贷款29968亿元。短短三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了60%,而同期GDP 的规模仅增加30%,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所耗费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这或许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关,或许与我国片面依靠银行间接融资的金融结构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我国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是低下的。
  
  宏观调控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根据目前投资持续高增长、信贷持续大投放的局面,宏观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利用政府定价、土地管理、进出口配额以及财政货币政策手段,多管齐下,坚决予以遏制,考虑到当前经济过热的特点,以及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在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时,应考虑到以下矛盾:
  
  (一)应处理好压投资与促消费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消费率根据支出法GDP核算中的消费、投资的比重计算,已经由1952年的83.6%下降到2003年的57%,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投资率由1952年的18%逐渐上升到2003年的42.9%,且在过去若干年中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过高的储蓄率、过低的消费率长此以往必然抑制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从2002年以来,新的消费热点在逐渐形成,银行消费信贷发展迅速,在压缩投资规模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好消费提升的积极性,引导消费合理增长。
  
  (二)应处理好短期防止通胀与长远防止通缩的关系
  
  当前大规模的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物价的上涨,但最终是未来供给能力的增加。在最终消费没有实质性的启动,而最终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主体格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无疑应该将目前防止通货膨胀的调控政策与今后几年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统筹考虑。如果将视野放在90年代以来全球性商品价格下降,通货紧缩压力加大的趋势下考虑,更应警惕通货紧缩。
  
  (三)处理好货币政策的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的关系
  
  当前,中国的债券收益率高于美国市场的债券收益,存在国际投资(机)性资金进入中国套取收益的动机,并成为人民币升值压力之一。如果我们在采取国内的货币政策后,使国内债券收益率曲线进一步上升,拉大人民币市场的债券收益与投资于美国市场的债券收益的差距,将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施加更大的压力。
  
  (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消耗、高就业的服务业
  
  应继续合理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进出口措施对过热行业进口的原材料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同时对简单工艺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的资源性初级产品,例如炼焦煤、电解铝等,严格限制出口,其生产能力应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为限。
  
  (五)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很重要
  
  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是要支撑一个十三亿,甚至十五亿人口的大国让其国民过上小康的生活水平。从当前的技术水平出发,走西方发达国家高耗能的提高生活质量之路,在中国肯定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水、电、可开采的主要矿物储量,以及居住空间都无法支撑这一点。因此,应提倡转变社会生活方式,建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过节约型生活,走节约型的经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