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杭州中小企业担保网

担保创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担保创新
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的几点思考(二)
发表日期:2009-02-19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仅从云、贵、川、藏四省区的情况看,中小企业在企业总数中占比达99.9%以上的地区很多。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以其48.5%的资产吸纳了近70%的就业,提供了57%的社会销售额,创造了43%的税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中小企业的发展仍面临着种种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诸多掣肘因素。本文仅就我们在实地考察中所发现的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作些分析。一、关于信用等级低的中小企业的信用可得性问题。二、关于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经营性质问题。三、关于在新的银行信贷体制下如何强化金融服务的问题。四、关于货币政策向中小企业传导的问题。  

  三、关于在新的银行信贷体制下如何强化金融服务的问题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步由分散经营走上了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地区"的"四重"战略,这一行为取向无疑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主流是健康的。但另一方面,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服务问题上,也呈现出某些弱化征兆。其一,商业银行为实现规模效益,合乎逻辑地偏好满足资本密集型的大规模信贷需求,而对中小企业的"零售信贷"业务缺乏足够重视。其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审贷程序、分析指标等方面与中小企业有不太兼容之处。一些银行在信贷投向上的所有制偏向仍然存在,审贷程序繁杂、周期长,往往使企业贻误商机,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上使用与大企业同样的标准,从而使评定的等级难免脱离中小企业实际。其三,在新的信贷管理体制下,由于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对称,信贷员普遍缺乏拓展信贷市场的积极性。过去,在驻厂信贷员制度下,银企关系十分紧密,信贷员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甚至比厂长还要熟悉。为消除信贷员的寻租行为而取消驻厂信贷员制度后,商业银行迄今尚缺乏一个新的更好的制度来取代它。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员与企业的联系较为松散,加之各商业银行实行"审贷分离"、"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而又无相应激励机制与之对称,从而造成"信贷员不贷款落清闲,贷款反而找麻烦"的不正常局面。

  我们认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在新形势下建立新的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层次。  

  首先,商业银行要彻底转变观念。一是要对中小企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小企业特别是广大的民营企业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群体,是维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吸纳我国失业人员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要对规模经济效益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各商业银行信贷的集约化,在现阶段固然是追求规模效益的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信贷投向的过分集中和长期趋同,对经济的长远发展非但无利,反而有可能造成行业的高度垄断和重复建设,进而潜伏较大的信贷风险。三是对信贷结构的调整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起飞和发展,要依赖于该地区所有企业的共同参与和现有状况的改善。信贷结构的调整亦如此。倘若信贷构成过分倚重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就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其风险人为集中的后果是显然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仍然占有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较大份额,各大银行的重要基本户仍是各种各样的小企业。如英国位列前四名的大银行,其小企业贷款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3%。因此,我国的各国有商业银行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失去中小企业这一最广大的客户群体。  

  其次,各商业银行有必要分离和设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部,构建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散化、多样化等特点,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为防止信贷风险,可借鉴外债管理的好方法,给企业设立还本付息专户,事先与企业签定协议,约定有关专户存储的要求,以使贷款到期及时归还银行。各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信贷员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进客户经理制,对中小企业提供诸如结算、汇兑、转账、财务管理、咨询评估和资金清算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在社会咨询评估中介机构未建立之前,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要制定与大企业有区别的符合中小企业特点和要求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再次,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开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新渠道。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信息不对称不仅反映在银行对企业的生产状况、经营情况、盈利状况不如企业自身熟悉、了解,对企业提供的资料、数据真伪难辨等方面,也反映在企业对新形势下银行信贷所必备的条件、资格、程序以及应申报的材料等不熟悉、不了解、不规范等方面。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银行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实一批懂经济、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信贷管理人员,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强信贷决策能力。信贷人员一定要经常深入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熟悉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生产周期及资金需求状况。要善于对各类企业进行分类排队,信贷工作的视野不能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和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要善于从经济发展差的地区和信用等级低的企业中寻找可以支持的好企业,从差的企业中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活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差的企业走出困境。另一方面银行要主动当好企业的参谋,可以采取办培训班的形式,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素质,增强金融意识,协助企业建立科学的会计、财务制度,使企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最终实现银企双赢之目的。

              (中国金融,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王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