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杭州中小企业担保网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浙江破除融资“坚冰”
发表日期:2009-02-17
  

  说融资难是横亘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面前的一座"大山"也许并不夸张。谈起融资,许多中小企业负责人都会大摇其头。  

  如今,融资难这块"坚冰"正在浙江逐步被破除。  

  巧借担保机构之手化解融资难,已成为浙江越来越多急需资金周转的中小企业的选择。   
  
  融资渠道患上"肠梗阻"  
  
  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有关人士直言,浙江经济后劲如何,不仅在于能否抓好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同时也取决于广大中小企业能否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然而,企业资金紧张,尤其是流动资金紧张,却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快步前行的"绊马索"。  
资金紧缺,必然需要融资,在直接融资难度较大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仍是浙江省中小企业最主要的一条融资渠道。但这条渠道并不顺畅,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据省中小企业局最新一项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有40.4%的中小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而因无法落实担保而遭银行拒贷的企业比例达23.8%,加上还有32.3%的企业因不能落实抵押而被拒贷,这样就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拦在了融资这道"门槛"前。  

  有关金融机构人士并不讳言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确实卡得比较紧。建行浙江省分行一位多年从事信贷的人士说,一方面在银行看来,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肯定要比大企业差一些,但更主要的是不少企业信用观念不强,诚信度不够,长此以往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自然大打折扣。  

  站在企业角度,现行银行信贷体系某些环节的缺失则是贷款渠道不畅的症结所在。余姚一家中型企业老总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把贷款重心主要放在那些大企业、大集团身上,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持"惜贷"态度,加上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贷款种类本身就不多,中小企业贷款怎么会不难?  

  信用担保"四两拨千斤"  

  转机来自变革。  

  面对中小企业日益高涨的融资难呼声,我省各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应运而生。据省统计局统计,目前全省有125家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其中66家被纳入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范围,全省担保机构资本金达13.13亿元。  
近年来,这些担保机构在缓解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初试牛刀",发挥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到今年6月底止,全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已为8352家中小企业担保了近2万笔贷款,贷款总额达157.58亿元。  

  信用担保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其经营的是风险,销售的是信用,承担的是责任。但引人瞩目的是,浙江省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总体良好。有两个数据很说明问题,迄今为止由全省担保机构累计代偿的贷款总额为3680万元,代偿率仅2.33‰。浙江中财担保有限公司采取反担保、进行现金流量运行监测、坚持小额短期担保、规范业务操作等可操作性强的一些做法,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应该说,信用担保机构的出现对银企双方而言是双赢之举。据抽样调查统计,全省有近半中小企业申请并得到了担保,吃"闭门羹"的仅有2%;至于银行方面,担保机构如同给它们新筑了一道防范风险的屏障,对受保企业的信任度明显提高。一个耐人寻味的迹象是,我省现在已有一大批受保企业经多次担保贷款后被银行纳入到直接贷款的平台。  

  信用担保隐忧仍存  

  毕竟是处在刚起步的阶段,浙江省的信用担保体系还远谈不上成熟。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认为,目前浙江省信用担保体系的薄弱环节主要有--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偏小。浙江省125家担保机构,每家担保资本金的平均数为1050万元,其中"模子"最大的也不过5000来万元,且只有2家,担保机构规模小,在银行眼里的公信力就会打折扣,其担保潜能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缺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目前浙江省担保风险几乎都是由担保机构一家独扛,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担保资金放大倍数也偏低,一般只有3至5倍。实际上这也反映出银行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仍多少存有疑虑,未敢倾其全力进行合作。  

  此外,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控制机制也呈空白。从目前来看,尽管浙江省担保机构的代偿率并不高,但随着担保业务面的扩大,风险正在一步步加大。如果没有相当的风险补偿机制,势必会影响担保机构的正常发育。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