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今天是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杭州中小企业担保网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农担体系优秀案例(一)】“浙里担”银担一体化线上担保模式
发表日期:2022-11-08
  

  目前,全国农担体系已成为担保支农领域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农担公司,他们政策定位准、风险防控好、产品“接地气”、业务“服水土”,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就业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和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现挑选其中部分典型案例陆续分享给大家,供行业机构在工作中学习参考。

图片

研发背景


针对传统融资担保流程长、环节多、审批效率低的状况,及农业融资额度小、分布散、风险难识别、业务成本高的特点,为破解农业主体融资难题、调动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农担)把握大数据发展大势,从成立之初便笃定不走传统担保老路,坚持“银行为主、担保赋能”发展定位,持续优化与农商行、农业银行等重点银行合作,规范全省合作标准、扩大业务合作范围,依托数字农担建设推进银担系统对接、银担一体化审批和担保业务线上化办理,并结合运用大数据信用评价系统进一步优化准入条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图片

研发思路

图片

(一)推进制度重塑和流程再造。浙江农担改变传统担保管理模式,重新定义银担合作关系,将银担视为利益共同体。按照约定的业务范围、准入标准,在银行尽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农业主体信用评价模型进行准入审查和风险排查,重构业务模式,围绕农业担保贷款一体化、线上化审批,“浙里担”平台率先与银行系统对接,实现银担数据实时共享,实现担保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融合,将原有的业务审批、合同签订、担保函出具和银担信息交互等放到线上办理,大大提高办贷效率。

(二)借助外力打通银担对接渠道。银担数据传输因涉及客户信息等敏感要素,银行方对系统对接的安全性要求较高,银担系统对接需要有稳定、安全的通讯渠道,对浙江农担系统和安全管理提出了一定挑战。浙江农担借助浙江省财政厅、省银保监局等原有的与银行畅通的通讯渠道进行银担系统对接,安全管理统一纳入原渠道管理,提高对接效率、减少安全隐患。

(三)结合银行特点采取差异策略。浙江农担针对不同银行采用不同方式接入,针对地方性银行信贷系统自主开发,自主性较强的特点,浙江农担直接将担保业务流程嵌入到银行信贷审批流程,实现无缝对接。针对全国性银行信贷系统为总行开发,省分行对信贷系统没有自主开发权、只能接收数据的特点,浙江农担与省分行自主开发的省级系统进行对接,省级系统作为与该行信贷系统的中转,实现数据资料的互通。

业务模式介绍

图片

(一)打造智能风控。浙江农担通过浙江省公共数据平台,对接30个厅局、60个数据接口、200多张共享数据表,整理出工商登记、生产经营、财政补贴、涉案涉诉、征信等60多个数据指标和近200个数据细分项,同时对接人行征信、百行征信以及银行合作业务金融数据,开发设计准入模型、综合评价模型、预警模型等风控服务模型。保前运用反欺诈模型进行风险排查和准入筛查,开展智能化审核;保中利用农业主体信用评价模型进行业务审核和额度测算,出具电子担保函;保后利用风险预警模型、舆情监测模型实时监控风险,为业务流程重构打好基础,筑牢风险防线。

(二)业务流程重构。浙江农担对保前、保中、保后三个担保业务环节进行全面重构,重构的前提是统一风控标准,实现保前保中审查审批的线上化,保后风险管理的资源共享。申请阶段针对农业贷款多头跑、手续烦、审批慢的问题,提供线上化、一站式的办理通道,提供微信端移动应用、银行app、浙里办等入口,方便农业主体便捷进行担保和贷款申请;保前阶段将银行作为担保业务发起端,银行共享借款人的信息和资料,避免银行与担保重复调查、重复收集资料,并运用模型进行风险排查和准入筛查;保中阶段将担保审批嵌入银行审批流程,将担保作为银行审批流程的一个环节,银担双方审批流程一体化,审批结果交互共享,同时通过改造业务系统,实现担保审批线上化,保函生成线上化,保费缴纳线上化等,通过系统对接数据、传输资料和担保函,提升传输时效。将归集的农业经营主体多维数据开发成风控模型、加工处理成“浙里担”机调报告,赋能银行进行调查成本和风险识别;保后阶段共享风险预警信息,通过大数据手段监控借款人风险信息,银担双方共同管理风险。

(三)实现银担网络互通、数据交换网络方面,浙江农担系统和数据库运行于浙江省政府一朵云环境,为了建立相对统一、安全的对接渠道,通过专有云和财政专线方式实现与银行互联,目前各银行都已接入浙江省政府一朵云,银行端通过端口映射和浙江农担实现网络互通,通过消息中间件、HTTP两种模式进行数据通讯。数据方面,浙江农担从数据要素名称、要素编码、要素类型、输入方式、显示格式等方面做好规范、统一数据标准,与银行约定好校验码等数据定位要素,并根据业务流程、业务特点和风控要求梳理具体的对接字段,开发了前置审批、合同信息、贷后数据等数据交互接口,做好前置审批、客户信息、贷后余额信息的同步和储存,按户建立电子信息档案。

图片

应用效果

图片

(一)系统直连提升业务办理效率。银担系统直连前,担保贷款审批流程为:客户跑银行和担保机构分别提交申请资料和面签合同——银担双方受理后各自开展实地尽调——担保方完成内部审批跑银行出具意向担保函——银行完成内部审批后通知担保机构领取贷款合同信息——客户跑担保机构签订反担保合同——担保跑银行出具放款通知书——客户跑银行面签贷款合同——银行放款,涉及8个环节,需要农业主体线下跑4次、担保机构跑3次,走完整个审批流程至少需要15天;银担系统直联后,通过电子化签约、电子签章、电子保函等应用,将担保业务审查由原来的实地调查改为以模型审查为主,将业务办理由线下层层联系报送改为系统线上传输,将保后管理由原来的电话了解、实地检查改为模型监控,审批流程简化为:贷款主体线上申请-银担线上审批交互-贷款合同签署-银行放款4个环节,只需要贷款主体跑1次、担保机构不用跑,对小额类担保业务,实现了银行发起后即时审批、10分钟内出具保函、1天内完成放款。截至2022年8月份累计已为2万多个农业主体办理直连担保贷款70多亿元,提高了农业主体融资的获得感。

(二)大数据助力提升风险管理效果。浙江农担将风控模型嵌入到线上化业务流程,保前阶段将具有不良信用和行为记录的客户予以排除,科学设定担保业务准入门槛,降低了银行转嫁风险的概率;保中阶段运用信用评价模型对担保客户进行综合评价、输出机调报告,大大降低了人工调查成本;保后阶段银行方及时将担保贷款余额变化和五级分类信息传输给浙江农担公司,能够随时掌握担保贷款还本付息及风险分类变化情况,降低了银担信息不对称的风险。目前浙江农担风控模型审核不通过率为5%左右,通过历史数据验证能够有效降低代偿风险20%,起到了较好的风险管理效果。已向合作银行进行了3个行业风险提示和3000多条风险提示,赋能合作银行强化风险防控。

(三)线上操作降低人工差错率。传统银担传递资料和数据通过人工整理的方式,以电子文档、电子表格等方式交互,不仅传递效率低、时效性低,而且数据质量差、差错率高,不利于业务管理。通过银担系统直连,银行方直接将信贷系统内的生成的数据传输给浙江农担系统,相关信息双方同步共享,保证了数据和资料及时性和准确性,系统接收的数据可实时处理,实现担保业务数据实时查询统计、贷款五级分类及时获取,为业务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源: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